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系列文章(四):零碳园区的评价指标体系

发布日期:2025-03-04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此前,多个地方抢滩布局、加快建设各类零碳园区、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和绿色园区。作为深耕园区绿色转型的专业机构,我们系统梳理了27份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政策文件(附表,后文为叙述方便,统称为技术规范),结合服务全国127家园区的实操经验,总结提炼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形成10篇系列文章,包括零碳园区的内涵、建设的意义与挑战、工作流程、碳排放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内容,以期为园区提供可落地的综合解决方案。推荐阅
收集的27份技术规范中,8个政策文件全部给出了评价指标体系,19项标准中有14项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共22套评价指标体系。无评价指标体系技术规范的主要内容为提出零碳园区建设的重点方向。

一、指标体系分类:

将22个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类,分别是仅明确指标(6个),指标+评分(3个),指标+评分+评级(13个)。

1.仅明确指标(6个)

此类技术规范可细分为两类,一类与无评价指标体系的类似,其重点在于提出建设方向和内容,指导园区进行建设,指标体系仅作为参考。例如,江苏省在指南最后分别提出(近)零碳园区创建阶段和零碳园区创建阶段的碳排放绩效参考值(附表1)。

另一类技术规范明确提出必须达到的指标,例如,上海市节能环保服务业协会发布的《零碳物流园区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提出零碳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必选指标5项和可选指标5项,必选指标须全部满足,可选指标至少要满足3项(附表2)。

2.指标+评分(3个)

此类技术规范明确了指标类别、指标名称、分值和评分标准(附表3),例如云南省《零碳园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并没有明确达到多少分才算是满足评价要求,这样做的优点是主管部门在工作推动过程中掌握了主动权,但园区在前期评估和创建过程中也缺少了确定性。

3.指标+评分+评级(13个)

此类技术规范给出了完整的评价体系,不仅明确了指标名称和评分标准,还根据评分结果给出了评级分类,例如《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

二、净零排放的一票否决:

收集的27份技术规范中,有7项标准对于碳排放归零提出了明确要求,相当于将是否实现净零碳排放作为一票否决项。

此外,《安徽省零碳产业园区建设指南》、《雄安新区零碳园区评价标准第1部分:公共建筑园区》对于碳信用的抵消比例作了规定,要求园区在净零碳排放的同时,碳抵消比例分别不超过5%20%。笔者认为这项要求值得借鉴,避免把园区引入不积极降碳,而去寻找低价垃圾碳信用的歧途。

三、指标分类:

1.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

详细梳理了22套指标体系,将一级指标分为产业、能源、建筑、交通、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碳汇碳抵消和管理8大类,同时总结了出现频次较多的二级指标。分类过程中“基础设施”这个一级指标也多次出现,但是分类整理时和其他指标重合的地方较多,因此将“基础设施”相关指标拆分到其他指标中。

备注: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发布的《T/CSPSTC 51-2020 智慧零碳工业园区设计和评价技术指南》中未提出交通运输相关指标。

2.共性指标

分析梳理22套评价指标体系,将出现5次及以上的指标定义为共性指标,共18项,前三甲分别为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17次)、碳管理平台(15次)、绿化覆盖率(14次)。出乎笔者意料的是碳强度没有出现在三甲之列,碳强度绝对值和下降率分别出现了6次。

备注:各技术规范中关于某单项指标的名称可能不完全一致,但指标内涵基本一致,因而在整理时将该类指标视作同一指标,如可再生占比、消费比例、使用比例等。

3.个性指标

分析梳理22套评价指标体系,将仅出现1次且具有创新示范意义的指标定义为个性指标,共26项。

来源:绿色园区


回到顶部图片
0.03984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