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系列文章(六):零碳园区建设内容(1):产业+节能

发布日期:2025-03-04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此前,多个地方抢滩布局、加快建设各类零碳园区、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和绿色园区。作为深耕园区绿色转型的专业机构,我们系统梳理了27份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政策文件(附表,后文为叙述方便,统称为技术规范),结合服务全国127家园区的实操经验,总结提炼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形成10篇系列文章,包括零碳园区的内涵、建设的意义与挑战、工作流程、碳排放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内容,以期为园区提供可落地的综合解决方案。

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优化产业布局,推进高碳产业低碳转型,重点发展低碳产业,逐步实现园区零碳产业模式。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强制性淘汰高碳落后产能,园区内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和能耗标准达到国家相关行业下发的先进值。

二、推动产业绿色招商:

建立招引项目预评估机制,对新招引项目、改扩建项目开展预审绿色评估,实施“链主”企业培育和专精特新企业引育行动,提升产业集群化发展水平。按照国家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目录、行业准入条件和园区项目准入标准实行低碳化招商,构建低碳和脱碳产业体系。

三、推动产业链横向耦合和纵向延伸:

引导和支持企业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短板与缺失环节,组织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和供应链保障项目,通过产业延链补链,形成产业园区较完整的产业链。

四、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

推动园区内企业开展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建设一批绿色工厂,打造绿色供应链示范。鼓励对标国际先进,建设“能效标杆”工厂、“零碳”工厂。

五、开发绿色低碳产品:

生产未列入国家淘汰标准的产品。鼓励园区企业按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开展绿色低碳产品设计。支持开展低碳原料替代与产品碳足迹核算,申请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绿色产品认证,支持“零碳”产品认证示范。

六、推动绿色工艺升级:

鼓励重点企业加大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应用上的投入,在生产工艺深度脱碳、电气化改造、二氧化碳回收循环利用等领域打造低碳技术改造示范。挖掘园区企业间碳互补性潜力,推动低碳/零碳技术、产品和既有节能减排项目的融合。合理使用节能、减污、降碳、循环等技术,消除或减少废、污物及温室气体的产生和排放。

七、推动低碳供应链管理:

将绿色、低碳(零碳)、环保的理念和技术融入供应链环节之中,从源头减少原料的碳排放及成本。通过绿色采购、绿色培训、绿色考核,严把供应商绿色关卡,打造产业发展的绿色生态,带动链上企业全生命周期开展绿色工艺及绿色精益制造。推动园区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充分利用园区内的原料以及产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以及碳排放。

八、严格新建项目节能评估:

以有利于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和能源资源高效利用为目标,制定严于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产业能耗准入制度,建立并动态维护低碳项目准入清单。新上高能耗、高排放项目能效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要达到1级能效标准。鼓励与绿色产业相关的项目及能耗或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项目入驻园区。

九、推动存量项目开展节能改造:

重点聚焦能源消耗占比较高、改造条件相对成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炼油、乙烯、合成氨等重点行业,按照“整体推进、一企一策”的要求,分行业研究制定具体行动方案,明确节能降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鼓励企业采用适用的节能、减污、降碳、循环等技术,提升生产效能,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工业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宜达到各行业先进水平以上。推动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鼓励企业成为能效“领跑者”。

十、持续推广节能产品:

能源系统应选用技术先进、能效高、耗损低、经济合理的节能设备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设备或设施应符合节能、节水、低碳的要求,优先使用零碳排放或低碳足迹的原材料、零部件或产品。优先采用中央财政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目录或国家能效标准中的高效电机、风机、泵、压缩机等设备。终端用能设备应满足相关能效标准2级及以上指标要求或拥有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识。

十一、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对“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引导其他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鼓励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产品设计、生产工艺集成式管理。

十二、积极构建能碳管理体系:

鼓励企业构建完整并有效实施的能源管理体系,通过例行节能监测、能源审计、能效对标、节能技改等措施,提高能源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的有效性,实现能源管理方针和承诺并达到预期的能耗控制目标。鼓励企业建立碳排放管理体系,定期进行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并利用核算结果对其温室气体的产生及排放进行持续改善。

十三、加快“智改数转网联”:

加大规上工业企业参与“智改数转网联”诊断力度,鼓励企业实施“智改数转”改造项目,培育“智改数转网联”行业示范,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

十四、推动数据中心节能降碳:

鼓励绿色数据中心布局建设和改造,通过水冷、简化供电架构、扩大余热回收等手段实现节能降碳,确保新建数据中心PUE(电能利用效率)高于国家及省对于新建数据中心节能审查要求的电能利用效率,园区内数据中心的能效等级应符合GB 40879中能效2级及以上要求。

十五、鼓励低碳技术创新:

建设低碳运行技术研发、孵化和推广应用的综合服务平台,引入低碳经济相关技术服务企业,为园区企业提供低碳发展所需要的技术服务。建立低碳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激励和融资机制,推动企业战略性低碳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储备。围绕园区主导产业,构建零碳创新联合体,组织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所等的产学研合作,在园区开展相关产业的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为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来源:绿色园区


回到顶部图片
0.0428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