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零碳园区建设指南系列文章(一):零碳园区的内涵

发布日期:2025-03-04

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这是国家层面首次提到“零碳园区”的概念。此前,多个地方抢滩布局、加快建设各类零碳园区、近零碳园区、低碳园区和绿色园区。作为深耕园区绿色转型的专业机构,我们系统梳理了27份国家和地方相关标准、政策文件(附表,后文为叙述方便,统称为技术规范),结合服务全国127家园区的实操经验,总结提炼零碳园区建设路径,形成10篇系列文章,包括零碳园区的内涵、建设的意义与挑战、工作流程、碳排放核算、评价指标体系和建设内容,以期为园区提供可落地的综合解决方案。

一、零碳园区的概念:


1.“结果认定型”和“目标愿景型”

国际国内对于零碳园区尚无统一的标准化定义。不同的地区和组织提出了具有各自特点的零碳园区相关概念和框架,总结为两类:“结果认定型”和“目标愿景型”。

“结果认定型”即园区要达到净零碳排放,主要差异在于碳排放核算边界是否包含范围3排放(园区碳排放核算后续会详细介绍),国际普遍采用的是“结果认定型”概念。

“目标愿景型”即园区要实现深度减排,达到具备碳中和条件,积极迈向净零目标的园区。

2.国内实践
国内对于上述两种概念都有应用。
政策文件的出台要考虑后续工作推动的可操作性,因此普遍采用“目标愿景型”概念。例如,上海市强调将零碳理念融入园区各方面发展;江苏省创新性地将两种概念进行了融合,对于零碳园区采用“目标愿景型”概念,对于零碳先导区采用“结果认定型”概念。安徽省采用“结果认定型”概念,但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没有将是否实现净零碳排放作为一票否决项。
标准提出的零碳园区概念,考虑可操作性时一般采用“目标愿景型”概念,考虑引领性时一般采用“结果认定型”概念。19项标准中,11项采用“目标愿景型”概念,8项采用“结果认定型”概念。

3.总结
综上,现阶段国内建设的零碳园区,是以净零碳排放为目标,通过系统性减排措施,实现园区内能源供给、工业生产、建筑运营、交通物流等环节深度减排的综合性产业集聚区域。其核心不是通过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碳抵消机制等实现“排放归零”,更强调通过能源结构转型、资源高效利用、产业协同创新和碳管理机制,推动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深度脱钩,实现园区的全面绿色转型。

二、零碳园区的特征:


1.分类

20223月,洛基山研究所发布《零碳园区综合解决方案》,报告从园区的种类和功能入手,分析园区特点和用能排放特征,提出了相应的零碳发展战略定位建议,在此直接引用。

2.特征

参考《江苏省(近)零碳产业园建设指南(暂行)》,将零碳园区的特征总结为6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低碳化。产业是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的核心,通过“产业低碳化”推动存量减排、“低碳产业化”创造增量价值,优先布局低能耗、低排放产业(如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严控“两高”产业准入,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如钢铁、化工行业低碳工艺替代),因地制宜发展“新三样”、低碳技术、绿色消费产业,构建以绿色制造、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能源供给零碳化。园区能源供应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配套储能和智能微电网,实现高比例甚至100%清洁能源覆盖,逐步淘汰化石能源。

三、能效水平标杆化。推广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实施存量项目节能改造,协同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工作和园区用能系统整体优化。

四、基础设施绿色化。覆盖建筑、交通、环境、生态等基础设施绿色化升级。例如:采用被动式设计+绿色建材+可再生能源的零碳建筑,建设充电桩、氢燃料站、慢行系统,推广新能源机动车,加强绿地、湿地与建筑空间融合。

五、资源利用循环化。建立“原料-生产-废弃物-再生资源”循环链,加强废水回用、废热回收、工业固废再生,推广集中供气供热供水,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

六、运营管理数智化。建立一体化低碳服务平台,定期发布节能、降碳、环保等信息;依托物联网传感器与数字平台,实时追踪园区、企业、设备三级碳排放数据;利用AI算法优化能源调度、交通流量、生产排程;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碳配额交易、绿电溯源、减排量核证的透明化等。

来源:绿色园区


回到顶部图片
0.0395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