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16部门:推进工业、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和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关

发布日期:2025-03-04

为贯彻落实国家“双碳”目标和美丽中国建设要求,20252月,生态环境部、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16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 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通过科技创新推进工业、能源等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与污染防治关键技术攻关,构建现代化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以下是主要方向与举措的详细分析:


工业领域
PART 01

聚焦低碳技术与绿色制造

1. 低碳技术研发与应用

工信部等部委提出推动工业流程再造,部署氢冶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温和条件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前沿技术,突破高效储能、能源电子等核心环节。

例如,低温锡膏制造工艺已应用于联想智能工厂,显著降低能耗并提升产品质量。

同时,强化基础材料与工艺创新,如绿色混凝土、环保施工技术,减少建筑垃圾产生,中建三局崇礼冰雪博物馆项目即通过此类技术实现减排。

2. 绿色制造体系构建

截至2025年,
全国已打造超2000家绿色工厂、近200家绿色供应链企业,形成区域特色转型模式。

浪潮智能工厂通过集成2000余个传感器优化生产流程,降低废料率;联想合肥联宝工厂则通过人工智能排产系统减少碳排放。

此外,《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与低碳技术改造,重点推动钢铁、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制定碳达峰路径。

3. 数字赋能与绿色计算

针对数据中心高耗能问题,工信部布局“绿色智能算力设施”计划3年内建成低碳新型数据中心,推广低功耗芯片和液冷技术,推动“绿色计算”规模化应用。

能源领域
PART 02

加速清洁能源与储能技术突破

1. 清洁能源技术攻关

氢能技术被列为重点方向包括制氢、储运及燃料电池全链条研发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则通过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增强竞争力。

动力电池领域,中国已实现全球领先水平,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贯通,形成完整技术体系

2. 储能与电网智能化

高效储能技术(如固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的突破是能源转型的关键。《意见》强调需加快长时储能技术研发,解决风光发电间歇性问题。

此外,智能电网与虚拟电厂技术通过物联网与大数据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污染防治
PART 03

强化新污染物治理与监测体系

1. 新污染物识别与防控

《意见》将新污染物(如微塑料、抗生素、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治理列为重点,推进环境风险筛查、毒性评估及降解技术研发。

例如,开发高灵敏度监测设备与生物降解酶制剂,建立全生命周期管控体系。

2. 智慧环保与协同治理

通过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构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污染源精准溯源与实时预警。广东省在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中,已应用物联网提升内涝预警和应急救灾能力。

此外,推进跨区域联防联控,针对臭氧、PM2.5等复合污染问题,研发多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


技术创新体系
PART 04

产学研协同与市场驱动

1. 企业主体地位强化

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如联想集团通过绿色计算技术向产业链上下游推广,带动合作伙伴优化资源利用

同时,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培育绿色技术“隐形冠军”。

2. 成果转化与标准制定

建设绿色技术交易平台,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完善碳足迹核算、绿色产品认证等标准体系,引导市场选择低碳解决方案。


政策保障与目标规划
PART 05

自立自强,金融支持

1. 阶段性目标

《意见》设定到2035年实现生态环境领域科技自立自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工业领域则计划分行业制定碳达峰方案,确保2030年前重点行业碳排放达峰。

2. 财政与金融支持

通过绿色信贷、专项债券等工具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实施重大工程示范,如零碳产业园、近零排放示范区,推广先进技术规模化应用。 


总结
PART 06

16部门联合行动方案

16部门联合行动方案通过技术攻关、产业转型、政策协同三管齐下,构建了覆盖工业、能源、污染治理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国际技术合作,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加速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为实现“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来源:碳交易碳资产


回到顶部图片
0.04347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