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解读 |《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5-08-01

《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T/CECA-G 0344—2025)于2025318日发布于2025319日实施,现就制定背景、目的和意义、主要内容解读如下:





01

 制定背景



图片

2020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向世界宣布中国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以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成为未来40年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主线。2021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了《关于完善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重要文件。其中,《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完善绿色发展标准化保障,实施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工程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并将其列为2025年的重点任务之一,标志着这一领域从理念探索迈向规模化实践。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加快零碳园区、零碳工厂建设”,政策密集出台为园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和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其碳排放量占全国总排放量的较大比重。推动园区绿色低碳转型,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一环。在此背景下,中国节能协会联合多家权威机构,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编制了《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旨在为园区的零碳创建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02

目的和意义



图片

《零碳园区评价技术规范》的制定,旨在为各类园区(包括园中园)的零碳创建工作提供标准化指导,同时为评价机构开展零碳园区评价活动提供技术依据。该规范通过明确零碳园区的创建原则、评价指标和流程,帮助园区实现以下目标:

  1. 科学量化碳排放:规范园区温室气体排放的核算方法,确保数据真实、准确、透明。
  2. 优化能源结构与能效:推动园区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3. 促进产业协同与循环经济:鼓励园区内企业形成产业链闭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4. 强化管理与技术创新:通过建立碳管理体系、绿色招商机制等,推动园区低碳化运营。
  5. 实现碳中和目标:通过减排、碳清除与碳抵消措施,最终实现园区净零排放。

该规范的发布和实施,将为中国园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标准化路径,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03

主要内容



图片

(一)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零碳园区的创建和评价原则、基本要求、评价指标要求以及创建与评价流程。适用于各类园区(包括园中园)的零碳创建工作,也适用于评价机构对零碳园区的评价活动。

(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列出了本文件引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包括《GB/T 32150 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和报告通则》、《ISO 14064-1 温室气体量化与报告指南》等。

(三)术语和定义

明确了园区园中园零碳园区等关键术语的定义。其中,零碳园区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能源、产业、建筑、交通等多领域协同减排,实现区域碳中和的园区。

(四)零碳园区创建和评价原则

  1. 温室气体量化原则:确保数据符合相关性、完整性、一致性、准确性和透明性。
  2. 创建原则:强调适用性、引领性和可量化。
  3. 评价原则:要求客观独立、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和专业严谨。

(五)零碳园区基本要求

  1. 基本合规要求:园区需依法设立,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近三年无重大安全、环保事故。
  2. 基本管理要求:园区需制定碳排放管理制度,明确总体目标、规划方案和管理程序。

(六)零碳园区评价指标要求

  1. 管理体系与激励机制(权重15%):包括能源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碳管理体系等。
  2. 能源结构与能效水平(权重30%):要求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布式光伏覆盖率、储能布局等。
  3. 产业布局与循环链接(权重15%):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高废弃物和水的重复利用率。
  4. 建筑运营与设备管理(权重15%):推广超低能耗建筑,设备能效需达到一级或二级标准。
  5. 排放监测与排放量化(权重10%):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实时监测与量化。
  6. 减排、清除与抵消措施(权重15%):落实减排计划,探索碳捕集技术,完成碳抵消。
  7. 加分项:鼓励绿色金融、技术创新、标准制定等。

(七)零碳园区创建与评价流程

  1. 准备阶段:建立碳排放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2. 实施阶段:完成基准年碳排放量化,实施减排措施,量化减排成效,完成碳抵消。
  3. 评价阶段:由第三方机构依据指标评分,园区按得分划分为3星至6星等级。
  4. 持续改善阶段:通过优化管理、技术和布局,不断提升低碳运营水平。

(八)附录

包括零碳园区评价指标及分值表、评分方法与等级要求等规范性内容,为评价提供具体依据。

04

附则



图片

本文件由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提出,中国节能协会归口,起草单位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理工大学、华测认证有限公司等百余家机构。

来源: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


回到顶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