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2
前言 产业集群是 “企业集聚 — 效率提升 — 创新加速 — 竞争力增强 — 区域发展” 的良性循环载体,既是微观企业生存发展的 “沃土”,也是宏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 “引擎”,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模式,在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创新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对中国 31 个省(区 / 市)的产业集群分布情况(截止至2025年6月)进行分析,洞察区域经济发展新态势,为各地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文末附“中国31省(区/市)国家产业集群数量一览表”及相关下载文件 一、中国产业集群矩阵
从产业集群类型来看,中国国家级产业集群,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特点。主要涵盖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型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五大类型,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在数量和政策支持上各有特点。
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为 80 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导,聚焦于高端制造领域,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深度合集|全国 31 省市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景分析简报(附各省市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清单)
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数量达 300 个,由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致力于培育中小企业的特色优势,激发市场活力。
深度合集|全国 31 省市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全景分析简报(附各省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有 205 个,由科技部火炬中心推进,注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迈进。
深度合集|全国 31 省市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全景分析简报(附各省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名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为 66 个,由国家发改委主导,聚焦新兴产业,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深度合集|全国 31 省市国家级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全景:布局、趋势与发展洞察(附最新版一览表)
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为 260 个,由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推动,在农业及相关特色产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与产业融合。
二、区域分布图谱
从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产业集群呈现出明显的梯队格局。
广东、江苏、浙江等东部沿海省份表现亮眼,在各类产业集群中均占据较大比重。以广东为例,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去除年度重复)数量上达到 24 个,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为 22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为 6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为 12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为 8 个,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地区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 “第一梯队”。
湖南、湖北、四川等中西部省份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效。湖南在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上达到 15 个,创新型产业集群(去除年度重复)数量为 10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为 11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为 4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为 5 个;湖北在创新型产业集群(去除年度重复)数量上达到 18 个,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为 14 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为 9 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为 4 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为 2 个。这些省份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积极培育产业集群,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构成了产业集群发展的 “第二梯队”。
三、跨省协同发展
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跨省协同成为一大亮点。
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先进制造业集群方面协同数量达 4 个,充分发挥三地在科技、制造、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京津冀先进制造业协同发展示范区。
四川、重庆协同数量为 2 个,川渝两地在电子信息、汽车等产业领域加强合作,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集群协同发展。
陕西与甘肃、陕西与内蒙古及宁夏、上海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之间也存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这种跨省协同机制打破了行政区域的限制,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协同发展。
中国国家产业集群发展将迎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新兴产业集群将不断涌现,产业集群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将进一步提高。
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产业集群将更加注重国内市场的开拓和国际市场的协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产业集群的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将成为重要趋势,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迈进。各地区应继续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产业协同和创新合作,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让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释放出更强大的能量。
来源:数融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