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当「药食同源」撞上「情绪健康」:年轻人正在用零食「吃掉」坏情绪

发布日期:2025-04-25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显示,10.6%的国人有抑郁风险,15.8% 的人存在焦虑风险,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因素高度相似。比如在写字楼加班到凌晨的白领、为毕业论文焦虑的大学生、被短视频算法困住的Z世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经历一场“情绪海啸”。


▲图源:网络


01

情绪健康,正在成为年轻人的“刚需”


诸多权威数据表明,青年为抑郁的高风险群体。其中,18~2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达24.1%,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25~34岁年龄组的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2.3%,也显著高于35岁及以上各年龄组。在成年人群中,焦虑风险检出率的年龄差异呈现类似趋势。研究显示,青少年群体抑郁风险高于成年群体,大学生普遍面临升学选择可能带来的情绪困扰及压力,需多加关注。同时,中科院心理所调研发现,近40%的年轻人长期受失眠、易怒、注意力涣散困扰,超60%的人认为“情绪问题已影响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全世界有超过3.5亿人受抑郁症困扰,已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而且还在快速增长中。WHO预测203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第一位的疾病。有研究表明,年轻人心理危机事件在疫情后激增,抑郁症发病率也随之增加。2021年10月8日,美国华盛顿大学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研究显示,2020年全球范围内重度抑郁症和焦虑症分别增加了28%和26%,其中女性受到的影响最大。



▲图源:《柳叶刀》


而年轻人更易受到情绪健康问题的困扰,核心原因在于多重社会压力与时代变革的叠加冲击:一是社会结构性压力加剧,高房价、职场竞争激烈(如青年失业率超13%)及职业不确定性(35% Z世代经历过“裸辞”)导致经济焦虑与发展迷茫;二是数字时代的心理冲击,日均超6小时的短视频信息过载(焦虑风险高2.3倍)与“点赞社交”下的隐性孤独(42%感到“朋友圈空虚”),持续消耗心理能量;三是代际认知与心理健康素养断层,80%的青年认为父母难以理解其压力,导致情绪疏导渠道受阻。这些因素共同削弱了年轻人的心理韧性,使年轻人成为情绪健康问题的“易感人群”。


年轻人对“情绪急救”的需求,催生了一个千亿级市场——据市场调研数据,心理保健市场的规模持续扩大,预计未来几年内将保持稳定增长。例如,在中国,2023年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9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预计将突破25%。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心理保健市场总额已达到相当规模,并且年均增长率持续上升。预计到2025年,全球心理保健市场规模将达到数千亿美元。


02

当「抗抑郁药」遇上「药食同源」:

年轻人为何选择「食疗」?


传统抗抑郁药物(如SSRIs类药物舍曲林、帕罗西汀)虽有疗效,但副作用让年轻人望而却步:30%患者出现恶心、头痛,20%面临性功能障碍或停药后戒断反应。更有调查显示,62%的年轻人拒绝服用抗抑郁药,担心“药物依赖”和“病耻感”。


相比之下,药食同源成分凭借“天然安全+双重调节”的优势异军突起。如表1所示。



▲表1 几种药食同源成分、功效

▲图源: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表 2 药食同源成分与药物的核心差异


▲图源: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抗抑郁药物的“高效但高风险”与药食同源成分的“温和且安全”,本质上反映了年轻人对“情绪管理”的双重期待——既要有效缓解压力,又要避免“以药伤身”。在这种需求驱动下,药食同源成分正从典籍中的“安神偏方”,进化为零食、饮料、保健品中的“情绪健康新基建”。对于饱受情绪困扰却抵触药物的年轻人而言,或许正如《神农本草经》所言:“上药养命,中药养性”——通过日常饮食的“性味调和”,实现情绪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才是更符合时代需求的“治未病”之道。


但同时,也要注意其安全性摄入量:药食同源成分的日均摄入量有严格限定:酸枣仁每日不超过10g,茯苓煎服10~15g /日(常用量),最大可至30g /日(针对水肿等重症),远志煎服 3~9g /日,入丸散1~3g /日,合欢皮煎服 6~12g / 日,洋甘菊干品泡服 3~6g /日,提取物(如胶囊)相当于生药50~100mg /日,无肝肾毒性风险,符合年轻人“轻养生”理念。


03

从「苦药汤」到「快乐零食」:

功能性食品的零食化革命


将传统中药材的保健功能无缝融入年轻人的高频消费场景(如办公、社交、运动)。年轻人对“边吃边养生”的需求,驱动了功能性食品成分向零食形态的快速迭代,年轻人拒绝“保温杯泡枸杞”的刻板养生,却为“能解压的零食”买单。当酸枣仁、洋甘菊等成分化身饮料、软糖、巧克力,情绪健康食品正在成为Z时代的“社交货币”,以下是一些情绪类功能性食品成分的剂型创新案例,可以供药食同源类情绪健康食品作参考。


□酸枣仁+γ-氨基丁酸+L-茶氨酸(饮品)


酸枣仁含皂苷与黄酮,通过调节GABA受体缓解焦虑、改善睡眠质量,国药药材随即推出了“酸枣仁γ-氨基丁酸饮品”,γ-氨基丁酸(GABA)是能让人平静的神经递质,此外还特别添加L-茶氨酸协同增效。


▲图源:网络


□缬草根+洋甘菊+GABA(口香糖)


Bubble Calm是一种由薄荷和柠檬酸橙等制成的新型功能性口香糖,旨在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获得放松与宁静。据悉,该口香糖由缬草根、洋甘菊和GABA(γ-氨基丁酸)等活性成分提供情绪动力。缬草根含缬草酸,抑制中枢神经兴奋;洋甘菊含芹菜素,促进5-羟色胺分泌。Bubble Calm的创建者之一Walter Bowser 表示,当人们感到焦虑的时候,这种负面情绪会促进大脑中的 GABA(γ-氨基丁酸)受体,而Bubble Calm可以帮助降低这种焦虑。


▲图源:网络


□洋甘菊+西番莲(软糖)


美国排名第一的维生素软糖品牌L'il Critters推出了一款旨在帮助儿童入睡的褪黑激素软糖产品。这种褪黑激素补充剂每颗软糖只有1.5毫克,符合儿童身体耐受。除了褪黑激素,L'il Critters的软糖还含有西番莲、柠檬香脂、洋甘菊等成分。之所以选择这些成分,是因为它们能作为改善睡眠模式和调节睡眠时大脑活动的天然、安全的解决方案。


▲图源:网络


□瓜拉那+L-茶氨酸+GABA(拿铁)


总部位于芝加哥的心理健康公司Blossom推出全新“超级食品拿铁”系列产品。据了解,该新品被宣传为“杯子里的冥想”,将燕麦牛奶拿铁经过特殊配制,可帮助消费者集中注意力、改善情绪和减轻压力。据该公司称,Blossom包括功能医学医生和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从业者合作开发了这种新饮料,产品含有临床有效成分的混合物,如瓜拉那(用于情绪调节)、L-茶氨酸(用于集中注意力)和 GABA(用于压力支持)等。


▲图源:网络


□茯苓(饼干)


茯苓中的三萜化合物可以调节HPA轴,降低应激反应。北京御食堂推出的茯苓夹饼,通过茯苓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来缓解情绪,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能够调节神经系统功能,缓解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改善因精神紧张或压力导致的心神不安、失眠多梦等问题,帮助调节身心状态,使情绪趋于平稳。


▲图源:网络


□酸枣仁+灵芝+百合(巧克力)


藏克力推出的“睡眠巧”黑巧,里面特别添加了酸枣仁、灵芝、百合,有助于延长睡眠时间。


▲图源:网络


当下,功能性食品的产品剂型正在迈向多样化,这为我们发展药食同源产品提供了参考,当药食同源物质与茶饮、饼干、糖果、糕点等新鲜形式相结合,不仅能缓解消费者的情绪焦虑,还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04

总结


据报道,2023年全球功能性零食中,情绪健康类产品占比达34%,增速是能量类产品的2倍。未来情绪食品可以精准场景定制化,比如针对“考前焦虑”“职场PUA应激”“社交恐惧”等细分场景,开发便携装(如口袋装酸枣仁茶包、会议薄荷糖)。此外,还可以抛弃传统中药苦味,通过微囊包埋技术(如掩盖缬草根土腥味)、趣味剂型(如解压爆浆软糖、情绪盲盒巧克力)吸引Z世代。同时,也可以结合AI情绪检测(扫描包装测压力值)、中医体质分型(如肝郁体质专属配方),让“药食同源”既时尚又专业。


总之,在“996”与“内卷”交织的时代,年轻人对情绪健康的追求,本质是对“掌控感”的渴望。药食同源零食的走红,不仅是一次食品剂型的创新,更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一次“情绪共振”。



* 内容参考:

[1]《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

[2]COVID-19 Mental Disorders Collaborators. Glob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in 2020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Lancet. 2021 Nov 6;398(10312):1700-1712. 

[3]中研普华研究院的《2024-2029年中国心理保健行业深度发展研究与“十四五”企业投资战略规划报告》

[4]Yang M, Wang H, Zhang YL, Zhang F, Li X, Kim SD, Chen Y, Chen J, Chimonas S, Korenstein D, Mao JJ. The Herbal Medicine Suanzaoren (Ziziphi Spinosae Semen) for Sleep Quality Improve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Integr Cancer Ther. 2023 Jan-Dec;22:15347354231162080. 

[5]Chen KZ, Chen S, Ren JY, Lin S, Xiao MJ, Cheng L, Ye XC.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acidic polysaccharides from Poria and their regulation of neurotransmitters and NLRP3 pathway]. Zhongguo Zhong Yao Za Zhi. 2021 Oct;46(19):5088-5095. 

[6]Liu P, Hu Y, Guo DH, Wang DX, Tu HH, Ma L, Xie TT, Kong LY. Potential antidepressant properties of Radix Polygalae (Yuan Zhi). Phytomedicine. 2010 Aug;17(10):794-9. 

[7]Shu Y, Cao M, Yin ZQ, Li P, Li TQ, Long XF, Zhu LF, Jia RY, Dai SJ, Zhao J. The reproductive toxicity of saponins isolated from Cortex Albiziae in female mice. Chin J Nat Med. 2015 Feb;13(2):119-26. 

[8]Amsterdam JD, Li QS, Xie SX, Mao JJ. Putative Antidepressant Effect of Chamomile (Matricaria chamomilla L.) Oral Extract in Subjects with Comorbi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and Depression. J Altern Complement Med. 2020 Sep;26(9):813-819. 

* 提醒:文章仅供参考,如有不当,欢迎留言指正和交流。且读者不应该在缺乏具体的专业建议的情况下,擅自根据文章内容采取行动,因此导致的损失,本运营方不负责。如文章涉及侵权或不愿我平台发布,请联系处理。

来源:FFL未来食品实验室


回到顶部图片
0.03825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