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3-26
作为全国首个将国家层面的表述衔接和落实到省级文件里,浙江新政的创新性不仅在于覆盖环保设备更新、循环经济等链条,更在于通过机制设计将环保治理从“政府任务”转化为“民企商机”。 距离全国范围内落实污水垃圾处理、大气污染治理等生态环境领域的设施设备更新实施方案,应该越来越近了! 将环保治理从“政府任务”转化为“民企商机” 日前,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发布《浙江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下称“《举措》”),针对民营企业在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绿色低碳转型、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环境融资投资等方面的需求和问题,精准创新20条政策举措。 其中提出,推动污水垃圾处理设备更新改造、完善产业园区环境基础设施、鼓励开展结果导向的综合环境服务外包或托管、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市场化治理机制、加快制定工业企业废水氮磷污染物间接排放标准等措施,引起《环保水圈》的关注。 此前,《环保水圈》已经多次就环保设施设备更新资金补贴、环保民企驶向“深水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展开解读、分析和猜测。 而本次浙江新政的出台,也绝非偶然。 去年9月,生态环境部就已印发《生态环境部门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用以支持和服务环保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而现在,作为全国首个将国家层面的表述衔接和落实到省级文件里,浙江新政的创新性不仅在于覆盖环保设备更新、循环经济等链条,更在于通过机制设计将环保治理从“政府任务”转化为“民企商机”。 《举措》在“推动生态环境大规模设备更新”版块中提出: 优化生态环境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积极支持企业对各类生产设备和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污水垃圾处理设备等更新改造,重点支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设备应用。推动落实生态环境设备更新贷款贴息政策,加大对经营主体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贷款投放力度,进一步降低企业设备更新融资成本。 无论是浙江还是放眼全国来看,早一批规模化的污水处理厂都有三四十年了,现在全国7000座城镇及工业园区污水厂中,超过半数运营时间也已逾10年。 虽然它们有的已经经过多轮提标和改造,但老旧设施设备建设标准低、超期服役、带病运行、效率衰减、能耗超标等风险和瓶颈依然突出。 根据住建部统计,全国现有县级市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厂五千多座,其中30%需全面改造,40%需局部升级。 住建部2024年监测显示,超负荷运行导致全国年均约120亿吨污水未经完全处理排放。同时,其也使曝气系统、二沉池等核心设备寿命缩短30%-50%,年维修成本增加8-12亿元。 华南某生活污水处理厂设备已超期运行8年,COD去除率从95%降至82%。 浙江此次推出“设备更新+贷款贴息”的组合拳,不仅是对省内民营企业设备更新资金短缺痛点的精准补强,更为全国老旧设施改造提供了可复制的市场化解决方案。 这种“给糖也设门槛”的策略,也正在改写环保设备市场的游戏规则。 《举措》在“培育壮大生态环保产业”版块中提出: 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谋划实施一批生态环境保护治理重大项目。要鼓励开展结果导向的综合环境服务外包或托管,建立健全“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市场化治理机制。引导环保企业延伸拓展服务范围和服务领域,促进生态环保产业、节能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低碳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 结果导向的综合环境服务外包或托管,是一种新型的环境治理和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将环境治理责任和服务效果挂钩,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全面承接企业、政府或园区的环境管理需求,按最终环境效果付费,而非传统的按服务内容或工作量计费。 例如,水处理外包合同,费用与出水水质达标率挂钩;大气治理托管,按污染物减排量或空气质量改善程度付费等。 过去环保服务市场存在“重设备采购、轻运营效果”“数据造假逃避监管”等乱象,导致“治标不治本”。通过结果导向+付费绑定,将第三方服务商的利益与治理效果深度捆绑,倒逼其从“应付检查”转向“技术深耕”。 而国家对第三方环保服务的“整治”与“鼓励”看似矛盾,实则指向同一目标:淘汰“伪环保服务”,让真正具备技术实力的第三方通过效果付费模式获取长期收益,形成“技术投入-效果提升-市场扩张”的正循环。 另外,浙江也在开展省级EOD项目常态化入库,并鼓励民营企业通过排污权、碳排放权、碳普惠等市场,实现环境权益资源价值。 不难看出,以上这种种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的顶层设计,正在催生中国环保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 结语 浙江新政的落地,通过将环保治理与民营企业的商业利益相结合,不仅能够提升环保设施的整体效率,还能推动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其也将为全国其他省份提供宝贵经验,推进更多省份跟进类似政策的实施和落地。 来源:山东省水处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