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发布日期:2025-03-24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

 薄淑文  韩长志  李娅 

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

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西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图片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中药材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云南省的中药材产业规模在各省间也是名列前茅。该研究指出云南省中药材产业有资源丰富,产业规模大,平台支撑强,品质高品牌强,政策支持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过度采集、中药材质量安全、产业链不完整,科研创新力不够等问题。未来云南省中药材发展需要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实施优质中药材生产创新,培育优良中药材种子,降低农药残留和重金属污染,提高中药材质量,培养人才,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各环节技术,加大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从而有效推动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

关键词: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现状,展望

我国是世界上中药材资源最丰富、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世界天然药物市场的销售额以每年20%的进度增加[1],中药材市场需求量也逐年持续稳定上升[2]。我国在中药材产业上有资源丰富、实践经验丰富、需求量大、中药材企业具有一定实力、时代机遇、国家大力扶持等优势[3]。截至2020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接近600万hm2,其中云南、四川、广西、甘肃种植面积位居前列[4][5]。1978年以前,我国可人工栽培的中药材仅150余种,到2017年已有746种,可规模化栽培(养殖)的大宗中药材200余种,一些大宗品种有完整的生产加工产业链。我国中药材行业自2008年来高速发展,平稳增长。2017年中药材进出口总量31.45万t, 同比增长11%,2018年中国中药材市场规模近1 246亿元,2019年中药类贸易总额达61.74亿美元,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上半年中药材贸易总额依然同比增长了10.73%[6][7][8][9][10][11]。

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复杂,气候类型多样,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12]。中药材资源遍布全省16州市,是全国中药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目前,关于中药材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鉴定[13]、病虫鼠害防治[14]、栽培技术[15]、标准化体系[16][17]、质量体系[18]、化学成分潜力[19]研究等方面。ZENG等[20]提供了菊科植物精油防治三七病原真菌的新的防治途径;王艺瑾等[21]以三七叶为原料制造气泡水,使三七叶得到有效利用,为进一步延伸三七产业链提供可能;刘飞羽[22]研究表明天麻和天麻素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主动脉病变,进一步发掘天麻及其有效成分天麻素的价值。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历史悠久,长期以来云南中药材的研究以三七、黄连、半夏、天麻等中药材种类为主,而像诃子、草果、马钱子、萝芙木等种类的研究较少。因此,该研究针对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云南省中药材产业进行展望。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产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1 云南省中药材资源分布

中药资源包括野生和家种的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道地药材往往分布区域狭小,具有独特的地理特性,悠久的种植历史[23],药材的质量最好,疗效最佳[24]。云南的道地药材有重楼、茯苓、三七、木香、萝芙木、草果、黄连、儿茶、诃子、当归、龙胆、骨碎补等30余种[25]。根据云南省气候特点、地理纬度的不同,可把道地药材大至划分为6个片区:滇西北和滇东北高原为主的南温带,气候温凉,雨量中等,自然灾害频发,天麻种植为当地经济特色产业;滇西北和滇东北为主的寒温带和中温带,长年积雪,气候寒冷,降水量少,是道地药材云木香、云黄连、当归等的主产区;滇西中山、滇中高原盆地、滇东北为主的北亚热带,气侯适中,土地肥沃,野生中药材资源非常丰富;滇东南岩溶山原为主的中亚热带,热量较高水分少,品种生产基地多,以文山三七最具盛名;滇西南中山宽谷为主的南亚热带,纬度低光照充足,降水量多,蔓荆子、茯苓、紫草、胡椒等中药材质量好,滇南边缘中低山为主的北热带分为干热地区和湿热地区,南药资源众多[26][27]。云南省综合考虑中药材种植区域的适生性,选择场地环境良好,以中药材资源保护、持续利用和规范种植为重点,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县(市),认定了60个“云药之乡”(图1)。

2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2.1 资源多、规模大

全国药用生物资源12 000余种,云南省占比51.2%,有6 559种,其中植物类6 000余种;动物类近300种,产藏量100万t; 矿物类30种,矿物药材藏量11亿t[28]。全国常规种植中药材品种中,48%的品种在云南省种植,其中10%可规模化种植;全国大宗药材品种,云南省占比25%[26](图2)。据云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52.9万hm2,位居全国第一,中药材总产值445.3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7%[29],2020年种植面积达60万hm2,产量114万t[30],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1 195亿元。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5年增长65%,产量增加85%,产业综合产值增加119%,种植面积、中药材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图3)。2020年全省6个州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3.3万hm2,文山、红河、怒江3个州市更是超过6.7万hm2。全省种植面积突破6.7万hm2的中药材种类有 17个,包括砂仁、三七、云木香、重楼等。农业产值超过1亿元的有银杏、当归、灯盏花、粗茎秦艽等31个种类,更有10个种类超过10亿元包括天麻、重楼、石斛;三七、灯盏花、草果、云茯苓、滇重楼、石斛、云木香、砂仁、白及、美洲大蠊10个中药材占全国市场供给量的一半。

2.2 引种与驯化

野生中药材在医疗康复保健上有天然的优势,野生中药材受自然环境影响大,产量不稳定,近年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野生中药材产量下降,而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量不断上升。云南省长期对中药材引种栽培研究,近年来百余种野生药用植物被引种驯化。滇重楼、灯盏花、云木香、阳春砂仁、滇龙胆等多种中药材引种驯化技术已成熟。滇龙胆自2000年开始尝试人工驯化栽培,2006年开始规模化人工种植,10年间仅临沧3个县区的人工种植面积已达1.33万hm2[31]。阳春砂仁在云南西双版纳引种推广,此后30年经济效益达4.2亿元[32],西双版纳成为我国砂仁的主产区,且所产的阳春砂仁与原产地所产的止泻功效无明显差异[33]。中药材引种驯化不仅保证资源的持续利用,扩大云南省的药物新资源,也给云南省带来了经济效益。

2.3 品质、品牌

云南省是我国中药材重点产区,中医药发展历史悠久,云南白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昆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均进入全国中药产业50强,云南生物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昆明龙津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进入全国中药产业100强。“中国优质道地中药材十佳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云南省有4家中药材企业上榜。GAP认证实施期间,云南省共建成认证了16个GAP基地,8个品种是GAP基地种植品种,GAP种植区域数60个[34],推动了中药材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云南省已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9.73万hm2,其中有机产品认证基地8 466.7 hm2;绿色产品认证基地1 533 hm2;GAP认证基地近666.7 hm2;中药材有机产品认证有240个。云南省认定了65个“定制药园”、60个“云药之乡”、30个“高品质药园”、组织云南省“十大名药”(表1)评选活动,推动了云南区域中药材品牌发展,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出了“七丹牌”三七、“云全1号牌滇重楼”“南草堂牌铁皮石斛”等一批云南知名药材名牌[35];“文山三七”“玉龙滇重楼”“广南铁皮石斛”等26个地理标志产品。


2.4 平台发展

为了做好中药材溯源,把握中药材质量大关,云南省自主搭建了“云药质量追溯平台”,将种植、加工、存储、销售全过程闭环溯源,通过编码技术(二维码、数字码、条形码)实现了正向追溯和反向追溯。同时,平台也获得了国家中央追溯平台的认证授权。截至2021年6月,使用“云药质量追溯平台”的企业已有122家,品种有30个。2019年1—5月,录入的赋码量达735 139条,赋码药材交易量118 t。近年来,云南省设立了一批科研机构,云南省是第一批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云南省与中药材产业相关的科研创新机构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程实验室、中央驻云南医药研发单位、中药研究机构等,另拥有许多中药材科技创新平台,如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文山三七研究院等国内著名的研究机构[36]。近年来,中药材的开发研究工作在“余甘子褐变防控关键技术应用及产业化示范”“三七标准化与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龙血竭应用基础研究及其重大产业化” “何首乌功效挖掘及产业应用示范”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促进全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

2.5 国家、省市支持

在中药材领域,无论是国家,还是云南省各州市,都持续出台政策鼓励中药材产业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被国家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措施》激发释放中医药的潜力和活力,促进中医药人才发展,实现中医药振兴发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是我国第1个关于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的国家级规划2017年实施的《中医药法》为中药材产业提供了法律保障。2018年编制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为道地药材发展指明方向。云南省2020年发布了《云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可以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提供专项资金。《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研发创新。2022年1月,云南省林业与草原局发布的《云南省林下中药材种植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抓住中药材市场需求量激增的特点,节约资源的同时促进中药材产业生态化发展,推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旺盛,中药材是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的物质基础,战略性资源。

3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存在的问题

3.1 生产加工以及贮藏等环节质量堪忧

近年来,人工种植中药材已经成为主流,常用中药材中,近半数已开展人工养殖。同时,种植户使用高毒农药,施用量超过标准等不规范操作造成中药材农药残留量日益增加。农业农村部明确规定的不得用于农业生产的中高毒农药也因廉价、高效的特点被农户用于种植过程中[37]。这些农药的半衰期极长,也易在土壤中富集或通过食物链积蓄。云南省的三七[38]、西洋参[39]等均曾检测出农药残留。同时农药的登记数量远不能满足生产需要,200余种能规模化栽培的中药材仅有23种有登记农药,例如在人参常见的16种病虫害中,只有针对6种病害,1种虫害的农药[40],中药材病虫害猖獗,严重影响中药材质量。中药材重金属超标的事件也时有发生,云南场地的植物药检测出Pb、Cd、As、Cu重金属超标[41],在施贵荣等[42]对云南省喙尾琵琶甲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的研究中发现,动物药中的重金属含量也有偏高。真菌毒素污染也是中药材安全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真菌毒素有着致癌致畸的作用[43]。云南省内大部分地区温度较高且气候潮湿,中药材贮藏过程容易发霉,进而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宋美芳等[44]在研究云南省主产中药材(三七、草果、肾茶)污染真菌中发现在贮藏过程中易受到青霉毒素和镰刀菌毒素的污染。中药材市场没有规范化管理,农贸市场,个人自由购买销售,无人监管,难以追溯。

2017年各类药品抽检中,65%的不合格药品为中药材、中药材饮片[45];2017—2019年,云南中药材抽检不合格率为14%;2021年国家药品抽检中,中药材饮片的总合格率为98.4%,而生物制品的合格率已连续多年100%。性状是造成中药材饮片不合格的主要问题,占比51.4%。中药材饮片是中药材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2020年中药饮片加工市场规模达到1 782亿元,但贵重药品掺伪、掺杂,有害物质残留超标,非法加工等问题也层出不穷。

3.2 全产业链生产尚未完整

产业链是从种植到加工生产出产品,并把最终产品销售给消费者使产品在市场流通的全过程。中药材种植业处于产业链上游,技术投入少,加工水平低,云南省中药材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为1.29∶1[46],附加值低。目前,中药材销售环节仍然以初级销售环节为主,云南除了三七建立了完整产业链[47],其它中药材品种均未建立完整产业链。中药材产业在畜牧饲料、有机肥、循环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应用较少,中药材综合利用水平低,深加工能力不足,中药材的非药用部分被丢弃,造成资源浪费的同时也污染环境。云南省山地面积大,仍有许多中药材品种以传统散户种植为主[48],传统农户种植地块零星分布,机械化水平低,种植模式使种植成本增加,种子品质难以保障,生产效率、效益低,不利于产业链的发展。中药材加工水平落后,生产加工延续传统的方法,中药材产业机械化平均水平16.87%,远低于全国农作物67%的机械化率,这也导致了中药材的加工质量参差不齐,中药材的种子品种混杂,特性、产量、抗性等表现差异大,龙头企业在产业发展中驱动作用不强,无法拉动行业进一步发展。

3.3 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中药材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高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少,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9]。种植人员缺乏专业种植技术,对于药材没有明确的认知,中药材经营人员法律意思差,难以管控和规范。再者,人才力量分散,难以形成人才的聚集,建设完整的创新研发体系,对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资源优势没有很好的转化,良种选育和野种驯化时间长,难度大,新品种不多。云南省统计快报显示,2017年云南省科技研发服务收入仅占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收入的0.86%,2016年也仅占0.77%,无附加值产生。多数的企业没有独立开发新药的能力或者新药研发层次低,技术难度大,周期长,试验要求苛刻也限制企业的创新。

4 展望

4.1 繁育中药材良种,打造种业商品化

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与质量安全离不开优良种子的选育[50],是中药材产业的源头,中药材种业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落后。国家出台《中药材种子管理办法》,建立质量检测机构,支持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繁育,构建种业发展新体系,中药材种子规范化管理,良种供应能力提升。中药材品种选育在育种方法、遗传基础等方面深入研究,以系统选育为主,在自然中快速选出良种推广,提高云南省中药材良种化率。考虑利用杂交育种和杂种优势,近年来,通过这种方法已选育出桔梗、元胡、黄芩、半夏、豆蔻等[51][52]新品种。将现代分子生物学与传统遗传育种相结合,在中药材品种、产量、抗性等方面改良,董林林等[53]采用DNA标记辅助育种和系统育种,选育出抗根腐病的三七“苗乡抗七1号”,未来在云南省也将有更多的抗性新品种。保证种子高品质,延长种子寿命,优化种子加工生产、贮藏储藏技术。未来微波、臭氧、超声、纳米等物理处理及生物保护剂种子处理或将进一步发展。为了中药材种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从选育品种到销售流通的标准化体系,中药材种业向商品化方向发展,逐渐营造中药材种业品牌。

4.2 加强资源保护,提高中药材质量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普遍存在,土壤也受到很大影响。对已污染的土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修复,如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等[41]。建立中药材重金属快速检测办法,曹洪斌等[54]对中药材金属测定方法进行研究。完善中药材重金属限定标准。加深中药材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使其朝更高效、更通用、更灵敏、更专属发展,丁惠等[55]对现有的农药检测技术和处理及技术进行了总结,促进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完善中药材农药使用登记,禁止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指导药农合理合规用药。推广无公害防治,减少农药用量,优先选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方法,化学农药防治为辅,提倡使用生物农药[56]。政府明确中药材产业中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各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整治影响中药材质量安全的事件,推进“云药质量追溯平台”的普及。中药资源是国家战略性药用资源[57],加大宣传保护野生中药材资源的重要性,建设濒危稀缺中药材种植保护基地,指定各种保护性政策,加强立法。鼓励利用山地、荒地建设生态种植基地推广使用优良品种,同时发展现代生物技术,结合“道地药材”“定向培养”“生物合成”“不种而获”“组织细胞培养”“转基因工程”[58]等技术来保护资源,加快人工繁殖,降低对野生资源的依赖程度。

4.3 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建设加工机械一体化,促进加工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提高中药材品质和中药材附加值,创新中药材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加快培育中药材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级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提高云药知名度,抓品牌建设,带动云南省中小型企业和个体种植户向下游精深加工发展,开展非药用部位在饲料、有机肥等方面的应用,开发大健康食品、功能食品,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扩展应用领域,提高资源利用率,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引进知名企业进驻云南省,促进中药材种植加工水平提高,推动产业提至增效。近年来,产地趁鲜加工[59]备受推崇,趁鲜加工可减少重复环节,减低成本,利于保留有效成分,提高中药材质量,也可提高中药材机械化、规模化程度。甘肃、安徽、河北等省份也不断在增加中药材趁鲜加工品种。随着电子商务的升级,零售发展逐渐向龙头企业聚集,平台建设依靠有实力、有供应链的企业,将线上线下融合,在全国销售,构建新零售商业模式,可使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收益,提升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与种植户之间的联系。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广中药材农业生态旅游,养生田园综合体等,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的经济效益。创建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研究所,整合各项资源,围绕产业发展的需求,加强协同创新,在良种选育、农药研发、质量检测技术、资源开发、精深加工等多方面深入研究,提高中药材产业质量的同时充分挖掘中药材资源潜力。

来源:中药材种植养殖专业委员会


回到顶部图片
0.04181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