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首页   >>   新闻中心

加快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专家解读之三

发布日期:2025-01-26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遴选编制发布了《绿色技术推广目录(2024年版)》(发改环资〔2024〕1812号,以下简称《目录》),加力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

一、加快绿色技术推广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支持企业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绿色技术创新日益活跃,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的带动作用日益突出。绿色科技创新能够从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工业产品与技术服务升级、基础设施融合集成创新、跨部门协同绿色转型等经济活动的多个环节促进绿色转型,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减少环境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我国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目录》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和产业发展绿色化、高端化、智能化的需求,统筹考虑技术创新性、先进性、协同性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考量技术的市场应用前景与潜力,遴选出了112项先进适用绿色技术,明确技术使用范围、核心技术工艺和主要技术参数,鼓励各领域各地区结合实际加以推广应用,将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二、《目录》将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目录》遴选的先进技术涉及节能降碳产业、环境保护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绿色服务等七大领域,不但涵盖了高效节能装备、交通装备制造、先进环保装备和原料材料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及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绿色技术产品研发认证推广等众多先进工业产品制造和服务领域,也支持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物流、清洁能源设施建设和运营、信息基础设施等城乡建设、交通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和运营服务活动,还对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治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修复、国土综合整治等生态空间保护提供了直接支持,必将有力推动绿色制造业做强、绿色服务业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提升,助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不断巩固提升我国绿色发展优势,让科技创新更好为美丽中国建设赋能。

三、《目录》将有力支撑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要求,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进非化石能源安全可靠有序替代化石能源,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的基础条件是加快推进技术装备创新,未来必须统筹推进新能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实现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行。

《目录》在装备制造、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等领域遴选了数十项先进技术。在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制造领域,重点针对先进储能技术进步迅速、应用场景丰富的特点,支持推广百兆瓦级先进压缩空气储能技术、锌铁液流储能电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柔性直流微电网直流接入技术、燃料电池CCM及其制备方法、规模化熔盐储能技术、3.35MWh液冷锂离子电池储能预制舱、退役动力电池整包梯次利用技术。在清洁能源设施建设运营和能源系统安全高效运行领域,面向城乡绿色能源安全可靠供电供暖等需求,积极推广中深层地下岩热型供热系统、新型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基于构网型储能的纯新能源电力系统构建及示范运行关键技术、光储直柔园区/社区微电网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高海拔风电场全生命周期高精度视觉检测系统、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电网关键支撑技术及应用等。在传统能源清洁低碳转型领域,重点针对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积极推广低阶煤低温热解旋转床分质转化清洁高效绿色综合利用技术、废锅流程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将对煤炭的更加清洁高效利用发挥积极作用。(作者:赵勇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回到顶部图片
0.04170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