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11
31地公布经济半年报:韧性强活力足动能新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660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这一增速不仅高于市场预期,也超过了《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5%左右”全年增长目标。 近日,全国31个省份完成经济半年报发布工作,各地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展现出经济发展的强劲韧性与蓬勃活力。 制表:刘丹阳 从经济规模来看,东部地区依然保持领先地位,经济大省继续挑大梁。 广东和江苏均超6.6万亿元,广东以68725.4亿元位居全国第一,江苏以66967.8亿元位列第二。山东位居第三,达到50046亿元;浙江位居第四,达到45004亿元。 四川和河南总量均超3.1万亿元,分别以31918.2亿元、31683.8亿元位列第五、第六位;湖北、福建、上海、湖南,都突破了2.6万亿元,分别位列第七、八、九、十位。 与2024年相比,经济总量排名前十位的格局保持稳定,它们是“挑大梁”的经济大省,贡献了全国超六成的生产总值,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与2024年全年经济总量排名相比,只有重庆与辽宁的位次发生变化:重庆“赶超”辽宁,从第17位上升至16位;辽宁则下降了1位,其他省份排名保持不变。 上半年,共有20个省份经济增速超过5.3%的全国增速,贵州和天津都是5.3%,与全国增速持平。 “西部领跑、中部追赶、东部分化”正在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发展增速格局。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速高于全国增速的20个省份中,中西部省份占了14个,东部地区只有6个。 在领跑的西部省份中,西藏以7.2%的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西藏本身基数较低,半年经济总量仅1382亿元,大体相当于河南省平顶山市的经济体量;2023年、2024年西藏经济增速也均为全国第一,工业和投资是支撑其经济高增长的重要引擎。今年上半年,西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8%,高于全国8.4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高出全国22个百分点;全区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在建项目557个,完成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2.8%,同比增长45.4%。随着备受瞩目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超级工程开建,超万亿元的投资力度有望让西藏经济增速持续领跑。 经济增速排名第二的是甘肃,上半年经济生产总值6468.8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3%,制造业投资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和西藏一起是全国仅有的两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的省份。 再来看中部。全国各省份中经济增速排第三名的是中部大省湖北,增速为6.2%,领跑中部。今年上半年,湖北经济总量为29642.61亿元,距离3万亿仅一步之遥,与河南的差距从2024年同期近4000亿元缩小至2000亿元左右,对经济增速为5.7%的河南“中部第一省”的地位形成挑战。 今年上半年,湖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4%,武汉光谷的半导体、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贡献了湖北27%的工业增长。河南也有自己的亮点,在郑州比亚迪、中州时代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下,上半年河南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4.5%、21.2%;而且前5个月河南规模以上服务业中影视节目制作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89.0%,微短剧产业快速崛起,有力带动河南服务业增长。 除山西外,中部省份湖北、河南、湖南、江西、安徽增速均跑赢“全国线”。山西上半年经济增速(3.8%)虽低于“全国线”,但较2024年上半年的1.9%增速也有大幅提高。 排名位于全国中游的省份之间的竞争很激烈。例如,在全国排名第14位的陕西上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8万亿元,同比增长5.5%。但排名全国第13位的河北上半年经济总量2.30万亿元,同比增长5.4%,对陕西的领先优势超过6000亿元;排名全国第15位的江西今年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67万亿元,与陕西的差距已急剧缩小至仅100多亿元。 而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则呈现总量高、增速较低的特点。例如广东省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一,而增速为4.2%,低于全国水平。 上半年经济增速高于全年目标的省份,主要受益于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等政策。机器人产业、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丰翼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一架无人机搭载着快件从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附近的起降点起飞,准备飞往中山。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 摄 上半年,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增长9.1%,增速快于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5个百分点。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3%,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7%,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4.4%。江苏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8%,对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为36.3%。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笔记本计算机、新能源汽车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85.7%、65.2%、47.3%和43.3%。 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4%,居长三角第一位,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特别是汽车产业,安徽继续保持强势增长态势。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达到149.95万辆、73.09万辆,均位居全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并拉开了与第二名广东的差距。 今年上半年,“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9%、6.0%,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55.4%、33.0%;新能源汽车、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民用无人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14.7%、42.2%、34.0%、23.0%、58.2%。 西部省份四川也表现不错,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1%,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2.2%,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增长14.7%,动力电池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36.5%、11.0%。 西部省份陕西今年上半年非能源工业增速达到10.5%,尤其是汽车制造业增速高达27.9%。同时,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分别实现16.4%、13.9%的增长,与汽车制造形成集群效应,标志着陕西制造向高附加值领域的实质性突破。 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我国外贸规模稳中有增,22个省份实现同比正增长,呈现外贸大省挑大梁、沿边省份潜力释放、中西部地区增势良好的特点。 5月19日,山东港口青岛港,装载外贸集装箱的货轮驶出港口(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上半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64.1%,同比增长4.8%,高出全国整体增速1.9个百分点,拉动进出口整体增长3个百分点。这些大省凭借完善的产业体系、强大的企业竞争力和便捷的物流交通等优势,持续巩固着外贸领先地位。 例如,广东作为外贸“排头兵”,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4%,对全国外贸增长贡献率达28%。广州市今年上半年进出口首次超过6000亿元大关,达到6050.5亿元,同比增长15.5%,增速比全国高12.6个百分点;出口增速高达25.2%,位居十大外贸城市之首。抖音、希音等跨境电商对广州出口带动很大,希音主导的柔性供应链带动广州数千家供应商产品出海。 以青海、西藏等省份为代表的内陆或沿边省份外贸实现高速增长,体现了新兴市场开拓、政策驱动和边境贸易潜力释放的新趋势。青海以57.7%的进出口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西藏上半年贸易伙伴拓展至110个国家和地区,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18.1%。 此外,上半年四川、河南、安徽等中西部省份进入进出口前十。依托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四川对欧洲出口增长18%;河南汽车出口增长354.3%;安徽进出口总值稳居全国第九、中部第一,汽车(含底盘)出口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出口“新三样”产品371.3亿元,增长67.8%。 今年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4.67万亿元,对国内生产总值贡献率为7%。上海、天津、河北、陕西、贵州、新疆实现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正增长。 今年上半年,上海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8%,远超-11.2%的全国水平,其中嘉定区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17%。上海通过土地公开市场卖地638亿元,通过协议出让方式卖地845亿元,半年土地出让金收入超过1400亿元。 这是2025年3月19日拍摄的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滴水湖畔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此外,天津今年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土地出让金上半年达226亿元,同比上涨139%;河北上半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2%,较2024年同期增长10.2%。河北省会石家庄市受“三大工程”项目带动,城中村改造项目快速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8.3%,在全国40个大中城市中位居第一,拉动河北省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1%。 今年,扩内需、促消费被视作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出台。从数据上来看,今年上半年多个省份消费增速超过全国水平,河南、四川、福建消费增速分别达到7.2%、5.6%和6%。“两新”“两重”等扩内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数字消费快速增长。 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为5.0%,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全国前十的省份中,有7个省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于全国,其中河南最高,为7.2%。此外,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等省份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显示出服务业正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新型消费模式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抓手。例如,上半年,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新型消费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持续涌现,有效激发了发展活力。 江苏各地依托火爆的“苏超”赛事持续引流,5月当月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业收入增长20.7%,比4月份加快28.2个百分点;1~5月,规模以上体育服务、文化艺术业、娱乐业营业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 6月28日,人们在泰州市海陵区老街景区“律动苏超音你泰美”音乐节上观看表演(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浙江“浙BA”也火热开赛,“百县大战”预选赛如火如荼,各地推出一系列“体育+消费”活动,悦己消费、情绪消费、文娱消费持续升温,品质型消费增长加快;上半年,浙江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零售额增长57.6%。 下半年是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关键期,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的决胜期。各地都将积极抢抓发展机遇,抓好稳经济运行“基本盘”,抓住项目建设“总抓手”,为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良好开局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季晓莉) 读懂东中西部发展逻辑 从GDP竞争转向区域功能互补 ◻季晓莉 今年上半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格局相对稳定、增长动能持续分化的特点。 东中西部发展逻辑差异显著,区域分化背后是发展逻辑的根本差异。东部地区正经历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艰难转身,而中西部则受益于政策倾斜与基建补短板带来的阶段性提速。这种分化也体现在南北差距上:以山西为代表的北方资源型省份增速持续承压,而以江苏、湖北为代表的南方制造业中心则表现强劲。同时,上半年全国共有27个省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经济增速,表明工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仍是区域竞争的“压舱石”。 我国区域经济表现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产业结构与创新动能的分化。江苏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新能源+高端制造”协同发展,打造了全国最完整的动力电池产业链和光伏产业集群;广东则面临转型阵痛,传统电子信息产业遭遇瓶颈,而新兴产业尚未完全接棒,占制造业比重超70%的传统产业转型任务艰巨,导致整体工业增加值增速大幅落后于江苏。 上半年有一个亮点是中西部省份通过打造陆港枢纽和承接加工贸易转移,实现外贸逆势增长。甘肃进出口增速达33.8%,全国第二。河南在比亚迪、中州时代等企业带动下,汽车制造业增长24.5%。这种内陆赶超现象显示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正从单极沿海向多极联动转变。 从上半年数据也可看出,投资驱动模式呈现东西分野特征。西部靠基建拉动,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8%,主要依赖中央转移支付和央企项目。这类投资短期拉动经济增长明显,也依赖财政持续投入。东部则靠产业升级投资,例如,北京设备购置投资增长99.0%,江苏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高位,体现市场对产业升级的强烈预期。但这种投资受利率成本和产能利用率影响较大,例如江苏民间投资增速仍显乏力。 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规范地方招商引资行为”,直指传统“政策洼地”竞争模式的弊端,叫停内卷式优惠,严禁变相税收返还、土地低价出让等行为,倒逼地方从“拼政策”转向“拼环境”,通过《公平竞争审查条例》构建政策闭环,建立要素自由流动的制度基础。地方融资平台“退平台”进程加速,迫使招商引资从“财政补贴”转向“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市场化模式。 面对增速放缓和竞争压力,不同区域需要不同的发展策略。 东部省份需要在多个领域重点突破。打通“创新-产业”转化通道,广东需加速“深圳-广州”科创走廊成果产业化,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要重构外贸竞争模式,改变依赖加工贸易路径,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政策优势,发展数字贸易、离岸金融等新业态。江苏应强化苏南研发-苏中制造-苏北应用的梯度转化体系,避免产业链断层;还需扩大“新三样”出口份额,支持苏州、南京建设服务外包中心,对冲传统代工下滑。要激活内生投资动能,北京经验表明设备更新投资潜力巨大,可以扩大“智造贷”贴息范围,将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纳入补贴范畴。 中西部省份需平衡短期增速与长期动能,避免陷入“投资依赖症”。 要让基建红利转化为产业根基,西藏、甘肃等省份可借力国家工程,如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1.2万亿元投资,发展清洁能源衍生产业,如电解铝、大数据中心,而非单纯依赖建设期拉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湖北的成功经验表明,依托三峡水电站发展电工装备、特高压输电设备集群,可实现“项目-产业-生态”的跃迁。 同时,培育“新势力”产业集群,重点布局人工智能应用。例如甘肃的“算力枢纽+农业机器人”,再如湖北的合成生物产业园,还有无人机物流等赛道。中西部要避免重复东部“代工模式”,而是建立“研发-场景-标准”一体化生态,如武汉东湖高新区的“光谷”模式。 湖北、河南等省份需要强化与长三角、粤港澳的“飞地经济”合作,通过共建产业园分享东部出海通道;同时提升中欧班列效能,发展“班列+”产业,如郑州的冷链班列带动食品加工。 山西、辽宁等传统工业省份需破解“资源诅咒”。传统产业“智改数转”,山西可借鉴陕西经验,推动煤机装备、焦化设备等高端化,发展氢能、碳纤维等衍生材料;设立产能重置基金,支持关停煤矿转产储能电站、数据中心等新业态。在拓展资源补偿路径方面,内蒙古、山西等省份可探索“生态资产交易”,将矿山修复产生的碳汇、绿电指标纳入全国市场交易,实现“修复-收益-再投资”循环。 下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以从三方面优化机制设计。 一是构建动力源辐射体系。例如,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地区三大动力源需强化与周边产业链垂直整合。可推广“科创飞地税收分成”政策,激励中心城市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技术。 二是创新区域利益共享机制,针对产业转出地与承接地之间的矛盾,试点“GDP分计、税收分成”模式,如深汕特别合作区;在河南、湖北等省份建立“产业链价值核算系统”,避免因统计归属引发区域纠纷。 三是精准化分类施策框架,西藏、新疆等边疆地区要强化中央直接投资与安全屏障功能;河南和黑龙江等粮食主产区要扩大农业产业链增值收益留成比例;辽宁、山西等老工业基地需优先布局重大技术革新项目。 未来我国的区域竞争将从“GDP规模竞赛”转向“功能协同互补”的新阶段。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化,地方政府需从“拼政策优惠”转向“拼制度创新”,告别政策洼地内卷,坚定迈向改革高地竞争。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的崛起,将使区域格局面临洗牌,唯有在公平竞争、开放协作的框架下,才能实现各展所长的区域经济新图景。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